多措并举探索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 和行为培育新模式
多措并举探索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
和行为培育新模式
单位名称: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
主 题:生活垃圾分类
方 向: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及行为培育
摘 要: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市委、市政府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和生活垃圾分类文件精神,通过健全制度体系、加强监督考核、优化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设施、开展垃圾分类志愿者投放指导、落实宣传覆盖等一系列措施,医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。
关键词:医院,垃圾分类,行为培育
一、基本情况
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是由市政府规划,于2007年11月经市卫生局批准,按照三级甲等医院规划,投资6亿元建设的大型公共卫生服务机构,是一所集医疗、教学、科研、预防保健为一体的非营利性综合性教学医院。医院于2011年10月11日正式运行,系市卫健委委属医院、重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学院,毗邻缙云校区,教学优势显著,是重庆医科大学重要的附属医院之一。作为重庆高新区唯一一家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,大学城医院坚持以先进的医疗设备、前沿的医疗技术,满足区域内重大疾病、疑难复杂疾病和急危重症诊疗服务需要,牵头成立高新区医联体,托管重庆高新区虎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承担着为周边地区居民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重要任务。
图1 医院院貌
医院占地面积120亩,规划床位1500张,现有编制床位800张,开放床位700张,院内有医生300余名,医技人员100余名,护理人员约500名,职工总计1100余名,服务人口近200万。医院位于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中路55号,所处区域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,四季分明,夏季炎热多雨,冬季温暖少雨,春秋两季温和适宜。2023年,医院共计用电约800万千瓦时、用天然气约90万立方米、用水约18万立方米,其中用电量和用水量同比分别下降10.7%和3.4%。
二、推进措施
(一)强化组织领导,建章立制规范管理。医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市委、市政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求,成立了由党委书记、院长担任组长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,明确了各部门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职责。同时,医院制定了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2023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》《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》《生活垃圾分类台账管理制度》等制度,以制度为保障,充分发挥全院职工的主体作用,扎实有序推进医院垃圾分类工作。
(二)建立“医院为主导、社区为督导”的考核机制,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。医院联合所在社区定期开展垃圾分类考评工作,建立完善“以医院为主导、社区为督导”的垃圾分类工作督查考核机制,将发现的问题列入整改清单,建立动态台账,限期进行整改并开展“回头看”,2023年共查检整改问题38项。同时,医院每周还邀请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员到院开展1次垃圾分类引导巡查工作,强化医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落实。
(三)优化垃圾分类收集设施,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效能。医院规范配备垃圾分类收集设施,一方面通过“撤桶并点”的方式,减少人流量较小的医院外围的垃圾桶设置数量;另一面在人流较大的电梯口、超市门口等地方增设垃圾桶,并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,合理设置垃圾桶类别,2023年共计增加380个垃圾分类设施,其中可回收物垃圾桶35个,厨余垃圾16个,其他垃圾66个,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两分类组合式垃圾桶263个。医院垃圾分类工作更加高效有序。
|
|
图3 超市及公共区域厨余垃圾、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桶
|
|
图4 生活垃圾分类公示牌、指南牌
(四)加强宣传教育,营造全员参与的浓厚氛围。一是在门诊大厅滚动播放生活垃圾分类科普动画;二是在外围绿化带内增设垃圾分类宣传插牌,共计16张;三是在宣传公示栏、门诊及住院病区入口处张贴垃圾分类宣传海报;四是制作并发布“分类在之间,文明在心间”易企秀,进行线上宣传,浏览量超500余次;五是向全院职工和就诊患者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,共计1000余份;六是下发《生活垃圾分类责任告知书》《生活垃圾分类倡议书》,并联合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培训活动。通过以上多种途径的宣传,全院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垃圾分类氛围。
图5 门诊大厅LED宣传生活垃圾分类
图6 外围生活垃圾宣传插牌
|
|
图7 院内生活垃圾宣传海报及易企秀
(五)设置垃圾分类指导员,开展志愿服务活动,培育全员垃圾分类投放行为。医院分区域设置垃圾分类指导员,每日对所管辖区域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指导,对混乱投放的情况进行立即纠正和整改。同时,每周四下午,医院联合社区、医院物业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。志愿者分为两组:一组走访全院各科室,对全院职工和患者及家属进行垃圾分类知识提问和普及;另一组在人流量大的门诊、食堂、超市等地点开展“一对一”分类投放指导。进一步增强了“生活垃圾分类人人知晓、人人参与、人人践行”的氛围。
图8 生活垃圾分类培训
图9 生活垃圾志愿者活动
图10 生活垃圾志愿者宣传普及分类知识
图11 志愿者“一对一”垃圾分类投放指导
三、成果效益
通过以上举措,医院垃圾分类初见成效,2023年处理垃圾404吨,同比减少32.67%,垃圾处置费用减少21560元。全院垃圾分类职工知晓率达到96%以上。
图122023年生活垃圾处置费显著降低
四、经验总结
(一)加强制度保障,落实主体责任。制定生活垃圾管理相关制度,明确各部门职责,充分发挥全院职工的主体作用,强化垃圾管理责任人(物业公司)的主体责任;同时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相关内容列入物业合同,强化监督考核;并在医院各楼栋设置垃圾分类指导员,落实每日垃圾分类检查工作,对混乱投放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和纠正。
(二)加强社区联动,强化垃圾分类规范投放。定期邀请社区垃圾分类指导专员来院督导,并开展培训和指导。既整改了问题,又普及了垃圾分类知识,提高了全员分类意识。
(三)因地制宜合理配置生活垃圾分类设施,做好源头分类。结合医院就诊人群分布特点,在外围、楼栋隐蔽角落等人流量小的地方,进行撤桶并点。在门诊、医技楼等人口密集区域,增设垃圾桶。各个垃圾桶标识清晰、物品提示明确,提醒大家正确投放。
(四)全面宣传,一对一指导,提高垃圾分类意识。通过宣传引导和志愿者一对一指导的方式,从源头上解决了“该怎么分、投哪个桶”的问题,提高了全院职工、病患及家属的垃圾分类意识,有效的提升了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准确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