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新时尚”到“好习惯”
从“新时尚”到“好习惯”
单位名称:重庆市武隆区江北幼儿园
主 题:生活垃圾分类
方 向: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及行为培育
摘 要:实行垃圾分类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。自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,武隆区江北幼儿园以工作机制为统领,确保工作实效开展;以宣传教育为抓手,提升垃圾分类知晓率;以多样活动为核心,助力分类习惯养成;以设施设备为保障,确保垃圾分类投放。围绕抓实效、重实践,在机制建设、宣传培训、活动赋能、分类实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同时,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从学校走向家庭辐射社区。
关键词:学校,生活垃圾分类,行为培育
一、基本情况
重庆市武隆区江北幼儿园始建于1999年,是一所独立公办幼儿园,2004年创建为重庆市一级园,是首批创建的“武隆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校”。学校位于武隆区芙蓉街道白杨坪40号,总占地面积 9600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9991.2平方米,绿化面积2573平方米,现有教学班19个,教职工88人,在园幼儿805人。学校所处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,夏季高温多雨,冬季温和少雨,全年气候温暖湿润,适宜居住和生活。2023年用电量114894千瓦时,用水量12648立方米,用天然气9885立方米,人均综合能源消费量29.25kgce/人,单位建筑面积能耗2.61kgce/m2。
图1 武隆区江北幼儿园
图2 区融媒体中心相关报道
二、推进措施
(一)建立工作机制——夯实主体责任
召开党组成员专题会议,将生活垃圾分类与绿色学校、无废学校创建等工作同部署、同落实、同推进。成立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,制定垃圾分类管理办法。每周值周领导、干部对班级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检查,在周例会及时反馈,做到检查考核有依据,落实垃圾分类工作主体责任。
图3 垃圾分类专题会议
图4 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相关会议
后勤处设立生活垃圾分类督导员岗位,负责对全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、收集、运输、处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,并及时公开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。
|
|
图5 垃圾分类督导工作
建立工作台账,记录工作开展情况、统计分类投放垃圾量及分类运转等情况,同时做好工作信息收集、梳理、报送工作。
|
|
图6 工作台账
(二)浓厚宣传氛围——提升分类意识
坚持垃圾分类与生活同行的原则,组织幼儿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环境创设,美化学习生活环境。利用国旗下的讲话,开展主题宣传教育;通过LED大屏播放宣传视频、户外场地竖立垃圾分类标识牌、打造“垃圾分类在行动”活动专栏等方式,营造宣传氛围。
|
|
|
|
|
|
图7 浓厚宣传氛围
垃圾分类公示栏每月公布班级评分,树立典型。开展自制垃圾分类绘本、宣传海报活动,传播“低碳生活、绿色发展”生活理念。
|
|
图8 评分公示栏及宣传海报
(三)搭建活动平台——助力习惯养成
1.幼儿活动篇
始终坚持把垃圾分类融入到儿童的一日生活中,组织“让垃圾都能找到自己的家”开学第一课专题教育4次。
|
|
|
|
图9 开学第一课专题教育
设计《垃圾分类文明同行》大单元主题活动教案,培养幼儿发现、解决问题的意识、能力,将垃圾分类图标以及垃圾分类标准的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。
|
|
|
|
|
|
图10 《垃圾分类文明同行》及相关活动
2.教师活动篇
通过开展“垃圾分类从我做起”主题党课、党员教师“垃圾分类”演讲比赛、“垃圾分类各就各位”等主题工会活动,总结垃圾分类工作成效。
图11 主题党课
图12 演讲比赛
图13 工会活动
3.家园活动篇
开展家长进园等活动2次,结合六一儿童节、世界环境日等开展“绿色生活小达人”活动3次,让“垃圾分类人人做,做好分类为人人”的理念与行动深入人心。
图14 家长进园活动
|
| ||||
|
|
||||
|
|
||||
图15 绿色生活小达人
4.社区活动篇
2021-2023年,发放垃圾分类、光盘行动、节能减排等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手册、海报等100余册,做到宣传教育全覆盖。
|
|
|
|
|
|
图16 社区宣传活动
(四)落实设施保障——确保分类投放
对垃圾分类设施设备进行统筹规划,合理放置分类垃圾桶。全园已有4套标准户外垃圾分类桶、30余个标识规范的分类垃圾桶,确保垃圾分类的有效实施。
|
|
图17 垃圾分类投放点
三、成果效益
(一)建构“日常+实效”的管理模式
成立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,制定《重庆市武隆区江北幼儿园垃圾分类管理制度》,对各部门工作进行细化,有力保证了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与实施。
图18 垃圾分类管理制度
(二)营造 “生活+常态”的宣传氛围
打造“人人都是主人翁、个个都做监督者”模式,采用主题党课、专题讲座、工会活动、国旗下的演讲等方式,宣传垃圾分类重要性、分类标准等相关知识,师幼的垃圾分类意识较以前明显提高。结合世界环境日、园内大型活动等,共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20余次。
|
|
|
|
|
|
图19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
(三)拓展“行动+体验”的实施途径
1.活动助推生态文明建设
举办三届童话剧场活动,表演《齐心协力,见“圾”行事》《我爱地球妈妈》等生态环境主题剧目共计3次,通过生动有趣的角色表演,内化了幼儿垃圾分类的自觉行为。
图20 生态环境主题剧目表演
2.垃圾分类投放比例提升
组织“垃圾分类,我们在行动”专题培训3次,针对如何分类等问题进行解答。垃同时,对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进行了改造和添置,改变师幼混装投放的坏习惯,垃圾分类投放比例明显提升,校园环境更加舒适整洁。
图21 垃圾分类专题培训
(四)扩大“1+N”的辐射影响
坚持“走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相结合的原则,充分利用家长助教进课堂、垃圾分类社区宣传,发挥幼儿园主体作用、家庭基础作用、社会支持作用,联动家长、社区等共同践行垃圾分类的绿色环保理念。开展走进社区 “垃圾分类”宣传活动10余次,做到了垃圾分类人人应会。
四、经验总结
(一)机制赋能,夯实管理厚度。制定垃圾分类相关制度和办法,实行专人管理,建立监督、检查机制。通过检查台账,认真分析问题,及时反馈并组织整改落实。将垃圾分类与绿色学校、无废学校等创建活动相结合,持续提升学校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关注度,确保全过程分类效果的实现。
(二)多维渠道,释放宣传热度。利用橱窗、电子屏、宣传手册等对垃圾分类展开全方位立体宣传。注重以废旧物品环境创设等方式培养垃圾分类理念,开展垃圾分类相关主题活动。
(三)聚焦习惯,提升育人力度。结合节日、主题活动、开学第一课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。在教职工中采取主题党课、专题培训、工会活动等方式,做到生活垃圾分类人人应知、人人应会。注重三源同步教育,开展家园亲子主题活动、社区宣传活动。
(四)保障设备,确保投放准度。室内、外规范放置分类投放设施设备,张贴标识。对户外垃圾集中投放点位进行改造,添置分类垃圾箱。增加监控设备,对设备位置、投放次数等进行分析,实现对分类、投放、收集的全流程、可视化管理。
1